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瘀斑等,常见病因包括免疫异常、病毒感染、药物因素及遗传易感性。
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表现为反复鼻出血或牙龈出血。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严重者可选择利妥昔单抗。
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触发免疫反应,常见于儿童急性发病期,伴随发热症状。急性期需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血小板输注,药物可选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
肝素、磺胺类等药物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紫癜。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
部分患者存在HLA基因多态性,家族中可能有出血性疾病史。这类患者需长期监测血小板计数,预防性治疗可选用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