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累及肺部血管和肺组织,属于血吸虫病的特殊类型。肺血吸虫病可能由接触疫水、虫卵沉积、免疫反应、血管炎性病变、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引起,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影像学诊断、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并发症管理等方式治疗。
血吸虫尾蚴通过皮肤侵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迁移至肺部。疫水接触是主要感染途径,常见于淡水螺类滋生的河流、湖泊等区域。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咳嗽等早期症状,需避免接触疫水并使用防护装备。
成虫在门静脉系统产卵后,虫卵可经血流栓塞于肺小血管。虫卵沉积可导致肺组织肉芽肿形成,表现为胸痛、咯血等症状。病理检查可见虫卵周围纤维化,需通过吡喹酮片等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虫卵抗原引发Th2型免疫应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喘息等过敏反应,血清IgE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可缓解免疫过度反应,需配合阿苯达唑片联合治疗。
虫卵栓塞引发肺小动脉炎,血管内皮增生导致管腔狭窄。影像学可见弥漫性粟粒样结节,严重者出现肺动脉高压。需进行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并监测心肺功能。
长期慢性感染可导致肺血管重构,右心负荷增加。患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体征。需使用波生坦片等靶向药物改善预后,晚期可能需行房间隔造口术。
肺血吸虫病患者应避免接触疫水环境,食用彻底煮熟的淡水鱼虾。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定期复查胸部CT和肺功能,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疫区居民应每年进行血清学筛查,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