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虫性下疳第二期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病变和神经系统异常。该阶段为锥虫病(非洲锥虫病或恰加斯病)的血液淋巴期,症状按进展程度从早期表现向终末期发展。
不规则发热是典型表现,体温波动伴随寒战,与锥虫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有关。需通过血涂片检测确诊,治疗药物包括喷他脒、苏拉明。
颈部淋巴结显著肿大(Winterbottom征),质地柔软无痛,可能伴随肝脾肿大。需穿刺活检鉴别,可使用依氟鸟氨酸联合硝呋替莫。
躯干四肢出现环形红斑或硬性水肿,局部可能溃烂形成溃疡。皮肤活检可发现锥虫,治疗需配合糖皮质激素缓解炎症反应。
进展期可能出现头痛、嗜睡或性格改变,提示锥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检查可见锥虫,需及时使用美拉胂醇等药物干预。
锥虫病第二期需严格隔离治疗,避免剧烈运动并加强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有助于免疫恢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