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涉及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行为表达三个核心维度,主要分为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和厌恶六种基本类型。
情绪的主观体验指个体对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如愉悦、压抑或紧张。这种体验具有个体差异性,受认知评价影响显著。例如面对相同事件,不同人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情绪反应。主观体验的强度可从轻微不适到强烈波动,通常伴随对触发事件的自动化评估过程。
情绪会引发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变化,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出汗等生理反应。杏仁核、下丘脑等脑区参与调节这些反应,促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强烈的恐惧可能引发战逃反应,而持续焦虑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显示情绪与躯体健康的密切关联。
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调传递情绪状态。微表情持续时间不足0.5秒却能真实反映情绪,而刻意控制的表情可能掩盖真实感受。文化背景影响表达规则,东亚人群常更含蓄,西方人群表达相对外显。婴儿先天具备表达基本情绪的能力,证实其生物学基础。
六种跨文化公认的基本情绪各具特征:快乐促进社交联结,愤怒激发防御行为,悲伤寻求支持,恐惧触发避险反应,惊讶重置注意资源,厌恶驱离有害物质。复合情绪如嫉妒、羞愧等由基本情绪组合衍生,受社会规范和个人经历塑造。
情绪具有适应进化价值,恐惧帮助规避危险,快乐强化有益行为。情绪调节能力影响社会功能,过度抑制或爆发均可能导致心理问题。情绪智力包含识别、理解、管理和运用情绪的能力,对人际关系和决策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保持情绪健康需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和社交支持,出现持续情绪障碍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评估。正念冥想和认知行为训练有助于提升情绪调节能力,避免采用过度压抑或发泄等不良应对方式。记录情绪日记可增强自我觉察,建立健康的情绪表达渠道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