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人群的心理变化通常经历警觉期、消极期、恢复期、重建期四个阶段,主要表现有焦虑恐惧、悲伤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
灾害初期会出现心跳加快、失眠等生理唤醒症状,伴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过度警觉,此时需要保证基本生存需求并提供心理安抚。
灾后1-4周易产生无助绝望情绪,可能出现创伤性闪回或情感麻木,建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情绪宣泄。
灾后1-6个月逐渐恢复认知功能,但仍存在注意力分散等后遗症,可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改善负面思维模式。
半年后进入心理重建阶段,部分人群可能发展出创伤后成长,需持续关注幸存者内疚等复杂情绪处理。
建议受灾群众保持规律作息,通过适度运动缓解压力,出现持续情绪低落时需寻求专业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