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具有无细胞壁、体积小、可独立存活等特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体缺乏细胞壁结构,因此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天然耐药。其细胞膜含有胆固醇,这一特性使其对某些靶向细胞膜的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敏感。无细胞壁也导致其形态多变,可通过滤菌器,在实验室检测中需采用特殊培养基培养。
肺炎支原体直径仅0.2-0.3微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小原核生物之一。微小体积使其能直接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逃避部分免疫清除。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其具有尖端结构,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导致纤毛运动停滞,引发持续性咳嗽等症状。
不同于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复制,肺炎支原体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为37℃。其基因组较小但含有关键代谢酶基因,能自主合成蛋白质和核酸。这种特性使其在体外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增加了传播机会。
该病原体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在密闭空间内容易造成聚集性感染。潜伏期较长,通常为2-3周,期间已有传染性。儿童、青少年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可在学校、家庭等场所形成传播链。
肺炎支原体可长期定植于呼吸道黏膜表面,引起持续性刺激。感染后除典型肺炎表现外,常伴发支气管炎、咽炎等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肺外表现如皮疹、溶血性贫血等,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
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咳嗽时遮掩口鼻。出现持续发热、刺激性干咳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确诊后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恢复期应保证充足休息,适量补充水分和营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肺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