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肝与肺通过气机升降、五行生克及经络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平衡。
肝主疏泄,调节气机升发;肺主宣降,主导气机肃降。肝气升发有助于肺气宣发,肺气肃降可制约肝气过亢。若肝气郁结可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嗽、胸闷;肺气上逆也可能引发肝阳上亢,表现为头晕目赤。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是正常制约关系。肺金清肃能抑制肝木过旺,而肝木疏泄可防肺金过敛。病理状态下,肝火犯肺可见咯血胸痛;肺燥伤肝则易出现胁肋隐痛、目干涩。
足厥阴肝经分支上注于肺,手太阴肺经下络大肠与肝经相表里。肝经湿热可循经上传于肺,引发痰热咳嗽;肺经燥热下传可能影响肝经,导致目赤肿痛。
肝藏血,肺主气,气血互根互用。肝血不足可致肺失濡养出现干咳;肺气虚衰可能引起肝血瘀滞,表现为胁肋刺痛。临床常见肝郁血虚与肺气虚损并见的复杂证候。
肝主谋虑,肺主悲忧,情志互通。长期抑郁可致肝气犯肺形成梅核气;过度悲伤可能耗伤肺气累及肝血,出现叹息胁胀。中医治疗强调疏肝解郁与补肺益气并举。
日常可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促进肝肺气机调和,食用百合银耳羹润肺柔肝,避免熬夜及情绪过激。若出现持续咳嗽伴胁痛或咯血等严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中西医结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