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梅毒的传染性较强。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早期阶段(一期和二期)患者体液和皮损中含有大量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或血液途径传播。
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通常出现在感染后2-4周。此时溃疡表面渗出液中含有高浓度螺旋体,直接接触可导致传播。二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4-10周,表现为全身皮疹、黏膜斑等皮损,这些皮损分泌物同样具有高度传染性。早期梅毒未治疗时,约30%的性接触可能发生传播。
进入潜伏期后传染性逐渐降低,但仍有传播风险。部分二期梅毒患者可能出现复发症状,此时传染性会再次增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孕妇患早期梅毒时,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
确诊早期梅毒后应立即开始规范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苄星青霉素注射液。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直至医生确认无传染性。日常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损。所有性伴侣都应接受筛查和治疗,使用避孕套可降低但不能完全阻断传播风险。治疗后需定期随访血清学检测,确保疗效并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