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心律失常归为“心悸""怔忡”范畴,认为其发生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主要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常见证型包括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痰火扰心、气滞血瘀等。
长期思虑过度或久病体虚可耗伤心血,导致心失所养而心悸。患者多伴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中医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可选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物包括黄芪、党参、当归等。日常可适当食用红枣、龙眼肉等补血之品,避免过度劳累。
肾阴亏虚或热病伤阴可致虚火内生,扰动心神出现心悸。常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表现。治疗需滋阴降火,天王补心丹或黄连阿胶汤为常用方剂,含麦冬、生地、黄连等成分。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燥热食物,可适量食用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
素体阳虚或寒邪内侵会导致心阳虚弱,推动无力而发为心悸。多伴畏寒肢冷、胸闷气短、舌淡胖等症状。中医以温补心阳为治则,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代表方,含桂枝、附子等温阳药物。平时可适当进食羊肉、生姜等温性食物,注意保暖防寒。
饮食不节或脾失健运易生痰浊,郁而化火可上扰心神。患者多见胸闷痰多、口苦心烦、舌苔黄腻等症。治疗需清热化痰,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常用,含半夏、陈皮、竹茹等化痰药。饮食应避免肥甘厚味,可配合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
情志不畅或久病入络可致气血瘀阻,心脉失畅引发心悸。典型表现为心胸刺痛、唇甲青紫、舌有瘀斑。中医采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剂,含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药。日常可少量饮用玫瑰花茶,适当进行八段锦等舒缓运动。
中医调理心律失常强调辨证施治,需结合舌脉表现判断具体证型。建议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情绪波动;规律作息以养心神;饮食宜清淡温软,少食生冷油腻;可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切勿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