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可能引发轻度皮肤瘀斑、自发性出血、严重内脏出血或罕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
血小板轻度减少时,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瘀点或紫癜,常见于下肢。可通过血常规确诊,必要时补充血小板或使用氨肽素、升血小板胶囊等药物。
血小板显著降低时易发生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黏膜出血,多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关。需避免创伤,严重时可输注血小板或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低于20×10⁹/L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危重症,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需紧急输注血小板,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罕见病会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发热、神经症状。需血浆置换治疗,配合利妥昔单抗等靶向药物。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头痛、呕血等急症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