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可通过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骨折风险评估等方式诊断。检查方法的选择主要与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既往骨折史等因素相关。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金标准,可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结果以T值表示。定量CT可三维评估骨小梁结构,适用于早期骨质疏松筛查。
普通X线片在骨量丢失超过30%时才能显示异常,多用于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胸腰椎侧位片可评估椎体形态改变,是骨折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钙磷代谢指标包括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骨转换标志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可反映骨吸收活性,指导抗骨质疏松药物选择。
FRAX工具结合骨密度和临床危险因素计算10年骨折概率。跌倒风险评估包括肌力测试、平衡功能检查等,对预防脆性骨折有重要意义。
建议45岁以上女性及60岁以上男性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日常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适度进行负重运动以维持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