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响螺中毒通常由麻痹性贝类毒素蓄积、重金属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加工不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催吐洗胃、抗生素治疗、补液支持等方式处理。
响螺摄食有毒藻类后体内蓄积麻痹性贝类毒素,高温烹饪无法破坏该毒素,误食后会出现口唇麻木、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洗胃导泻,严重时需使用呼吸机支持。
近海响螺易富集铅、镉等重金属,长期食用会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腹痛、贫血等症状,确诊后需进行驱铅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二巯丁二酸胶囊等药物。
腐败变质的响螺携带副溶血性弧菌,食用后引发急性胃肠炎。典型症状为剧烈腹痛和洗肉水样便,治疗需用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配合口服补液盐。
未彻底去除响螺内脏或未充分加热会导致毒素残留。中毒早期可服用药用炭片吸附毒素,出现神经症状需静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营养神经。
购买响螺应选择正规渠道,烹饪前需彻底清洗并去除内脏,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儿童、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