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并发症管理和生活调整等方式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心脏结构异常、免疫系统低下和医疗操作感染等原因引起。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乏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万古霉素和头孢曲松。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心脏瓣膜损伤或脓肿,需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手术方式包括瓣膜成形术和人工瓣膜置换术,可有效清除感染灶并恢复心脏功能。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导致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针对不同并发症需采取抗凝治疗、强心利尿等措施,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恢复期应加强营养摄入,维持口腔卫生,定期复查心脏功能并预防感染复发。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体温和心脏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