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骨髓炎多数情况下属于严重感染性疾病,其后果可能包括局部骨质破坏、脓毒血症、病理性骨折、慢性骨髓炎等。疾病发展程度主要与感染控制时机、细菌毒力、患者免疫状态、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细菌通过血液播散至骨髓腔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骨组织缺血坏死,X线可见虫蚀样骨质缺损。早期需静脉使用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等抗生素,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释放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高热、休克等多器官功能障碍。需紧急进行血培养并联合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广谱抗生素治疗。
骨质持续破坏会导致骨骼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除抗感染治疗外,需采用石膏固定或内固定手术,恢复期配合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
急性期未彻底控制可能转为慢性,形成死骨和窦道。治疗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长期口服利福平联合环丙沙星,辅以高压氧治疗促进愈合。
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避免患肢负重,定期复查炎症指标与影像学。出现持续发热或局部红肿疼痛加重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