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身上有疙瘩不建议食用。鱼体疙瘩可能由寄生虫感染、细菌性皮肤病、创伤愈合增生或肿瘤性疾病引起,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部分寄生虫如线虫会在鱼体形成结节,高温烹饪虽可杀灭寄生虫,但虫体残留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建议丢弃整条鱼,避免交叉污染。
嗜水气单胞菌等致病菌会导致鱼皮化脓性结节,即使去除病变部位,细菌毒素可能已扩散至鱼肉。出现此类情况需整鱼废弃处理。
捕捞运输造成的机械损伤可能形成纤维化疙瘩,此类疙瘩虽无传染性,但常伴随组织坏死,可能滋生腐败菌,不建议食用病变部位。
鱼类淋巴囊肿病毒等可诱发体表肿瘤,虽然不会传染人类,但肿瘤组织代谢异常可能积累有害物质,存在潜在健康风险。
购买时应选择体表完整、有检验检疫标识的鲈鱼,发现异常疙瘩立即停止食用。若误食后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