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部位骨密度低可通过钙剂补充、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改善,通常与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激素水平异常或骨质疏松症等因素相关。
钙是骨骼主要成分,每日钙摄入量不足会导致骨密度降低。可通过口服碳酸钙、枸橼酸钙等钙剂补充,同时增加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能刺激成骨细胞增殖,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使用。
脉冲电磁场、低频振动等物理疗法可促进骨细胞代谢,负重运动如步行、爬楼梯能刺激骨骼应力反应,但急性骨折期需避免患肢负重。
戒烟限酒可减少骨量流失,每日晒太阳20分钟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预防跌倒措施包括使用防滑垫、拐杖等辅助器具。
骨折愈合期间需定期监测骨密度,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K,避免长期卧床导致废用性骨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