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后鼓包可能由进针角度偏差、局部毛细血管渗血、体质敏感反应、操作不当感染等原因引起。
针灸时进针角度不当可能导致皮下组织轻微损伤,形成局部血肿。无须特殊处理,24小时内冷敷后可自行吸收。
针具刺激真皮层毛细血管可能导致微量出血,表现为直径小于1厘米的鼓包。可通过压迫止血并热敷促进消散。
过敏体质者可能对金属针具或消毒液产生局部过敏反应,伴随皮肤发红瘙痒。需避开过敏原并外用地塞米松软膏。
消毒不严格可能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鼓包伴红肿热痛。需口服头孢克洛等抗生素,严重时需切开引流。
针灸后出现鼓包应避免抓挠,观察48小时无缓解或出现发热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