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蛋白偏低可能由营养不良、肝功能异常、慢性炎症、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治疗原发病、补充免疫球蛋白等方式干预。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球蛋白合成减少,表现为体重下降、水肿等症状。建议增加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球蛋白能力下降,常伴随转氨酶升高、黄疸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可选用水飞蓟宾胶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等保肝药物。
结核病等消耗性疾病会加速球蛋白分解,出现低热、盗汗等表现。需抗感染治疗,常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同时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球蛋白缺乏,易反复感染。需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避免接种活疫苗。
日常可适量食用牛肉、深海鱼等高蛋白食物,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感染,定期复查肝功能与免疫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