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0次播放 时长02:18
60277次播放 时长02:05
Q: 为什么轮状病毒性肠炎
A:
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婴幼儿,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轮状病毒性肠炎可通过补液治疗、饮食调整、药物治疗、预防接种等方式缓解。该病通常由病毒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接触感染者等原因导致。 轮状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后易感染。家长需注意婴幼儿手部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益生菌等药物。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轮状病毒。家长需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症状严重时可使用干扰素、免疫调节剂等药物辅助治疗。 生活环境不洁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家长需定期消毒婴幼儿用品,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出现腹泻时可使用消旋卡多曲、洛哌丁胺等止泻药物。 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家长需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预防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治疗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 患病期间建议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米汤、苹果泥等,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1、病毒传播:
2、免疫力低下:
3、卫生条件差:
4、接触感染者:
Q: 腹泻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区别
A:
腹泻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症状特征及易感人群。腹泻可能由饮食不当、肠道感染、药物反应或慢性疾病引起;轮状病毒性肠炎则特指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多见于婴幼儿。 腹泻病因多样,包括细菌感染、食物过敏或胃肠功能紊乱;轮状病毒性肠炎仅由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具有高度传染性。 普通腹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主;轮状病毒性肠炎常伴随发热、呕吐及蛋花汤样水便,易引发脱水。 腹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轮状病毒性肠炎好发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冬季高发。 普通腹泻需对症补液并调整饮食;轮状病毒性肠炎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重症需静脉补液,可接种疫苗预防。 婴幼儿出现持续呕吐或尿量减少时应及时就医,日常注意手卫生及饮食清洁可降低感染风险。1. 病因差异
2. 症状特点
3. 易感人群
4. 治疗方式
A: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特点主要有起病急骤、水样腹泻、呕吐、发热、脱水。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具有季节性高发的特点。 轮状病毒性肠炎通常在感染后1-3天内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患儿可能从完全健康状态迅速出现胃肠道症状,这种急性起病的特点是与其他类型胃肠炎的重要区别之一。病毒在肠道内大量复制,导致肠黏膜损伤和功能紊乱。 本病最典型的表现是大量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粪便呈蛋花汤样,无明显黏液或血便。这种特征性腹泻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导致双糖酶活性下降,引起渗透性腹泻。腹泻通常持续3-8天,严重时可导致显著体液丢失。 多数患儿在疾病初期会出现反复呕吐,可能先于腹泻出现。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状。这种呕吐与病毒刺激胃肠道神经及炎症反应有关,通常在发病1-2天后逐渐缓解,但可能加重脱水风险。 约半数患儿伴有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发热通常持续1-3天,是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高热可能提示合并其他感染或病情严重,需要密切观察。发热与腹泻、呕吐共同构成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典型三联征。 由于大量体液通过呕吐和腹泻丢失,患儿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重度脱水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及时补液是治疗的关键环节。 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应注意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可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溶液。母乳喂养应继续,配方奶喂养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注意臀部护理,预防尿布皮炎。家庭中要做好隔离消毒,照顾者应勤洗手。如出现精神差、尿量明显减少、呕吐物带血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平时可通过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感染。1、起病急骤
2、水样腹泻
3、呕吐
4、发热
5、脱水
Q: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
A: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主要包括早期呕吐、进展期水样腹泻、发热及终末期脱水。症状发展通常按「早期表现→进展期→终末期」顺序出现。 发病初期常见突发性呕吐,可能伴随食欲减退,与病毒侵袭胃肠黏膜有关。家长需注意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呛咳。 病程进展期出现蛋花汤样或清水样腹泻,每日可达10-20次,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建议家长采集粪便样本送检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多数患儿出现38-39℃发热,通常持续2-3天,与病毒血症相关。家长需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 终末期可能出现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皮肤弹性变化。 患病期间建议继续母乳喂养,选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恢复期可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1、早期呕吐
2、水样腹泻
3、中度发热
4、脱水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