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母乳性黄疸可通过观察黄疸消退时间、检测胆红素水平、暂停母乳喂养试验及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等方式判断。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喂养不足或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观察消退时间
母乳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4周达到高峰,若黄疸超过3周未消退需警惕。家长需每日记录黄疸范围变化,若皮肤黄染从面部扩散至躯干或四肢应及时就医。
2、胆红素检测
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可量化黄疸程度。母乳性黄疸胆红素值通常低于15mg/dL,若超过该阈值或每日上升超过5mg/dL,需排除溶血性疾病等病理性因素。
3、暂停母乳试验
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胆红素水平下降30%-50%可辅助诊断。家长需改用配方奶期间观察黄疸变化,但无须中断母乳超过3天以避免影响泌乳。
4、排除病理因素
需通过血型检测、G6PD酶活性测定等排除ABO溶血、遗传代谢病。若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可能提示胆道闭锁或败血症等疾病,需立即儿科就诊。
确诊母乳性黄疸后建议继续母乳喂养,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定期监测体重增长及黄疸变化,日光浴时注意避免直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