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次播放 时长01:16
223179次播放 时长02:08
73094次播放 时长04:03
75833次播放 时长02:41
62583次播放 时长02:45
64970次播放 时长02:30
63212次播放 时长02:55
62732次播放 时长02:33
刘爱华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60097阅读
王杰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科
59145阅读
Q: 得了肺源性心脏病能活多久
A: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期差异较大,主要与基础疾病控制、心肺功能代偿程度、并发症管理及治疗依从性等因素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原发病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预后,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可延缓肺功能恶化。 心功能分级是重要预测指标,Ⅱ级患者通过利尿剂呋塞米、氧疗等干预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生存,Ⅳ级患者预后较差。 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是主要死因,靶向药物如波生坦联合抗凝治疗华法林可改善部分患者血流动力学。 长期家庭氧疗、戒烟及疫苗接种等综合管理能显著延长生存期,急性加重期及时住院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建议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和心脏超声,保持低盐饮食并避免呼吸道感染,晚期患者可考虑肺康复治疗改善生活质量。1、基础疾病控制
2、心肺功能代偿
3、并发症管理
4、治疗依从性
A: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效果通常较好,主要适用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疾病,具体效果与病变类型、患者基础状况、手术时机等因素相关。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可改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症状,术后心功能提升明显,但需警惕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成功率较高,术后心脏结构可恢复正常,儿童患者远期预后优于成人。 室间隔酒精消融术能有效缓解肥厚型心肌病梗阻,但存在心律失常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规范抗凝治疗和定期心脏超声复查是维持介入治疗效果的关键,部分患者需结合药物治疗。 术后应保持低盐饮食,避免剧烈运动,遵医嘱定期复查心脏功能,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1. 心脏瓣膜病
2. 先天性心脏病
3. 心肌病
4. 术后管理
Q: 焦虑症会转变心脏病吗
A:
焦虑症通常不会直接转变为心脏病,但长期未控制的焦虑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主要关联因素包括自主神经紊乱、慢性炎症反应、行为模式改变及激素水平异常。 焦虑症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引发心率增快和血压波动。建议通过正念冥想等放松训练调节,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 长期焦虑可能提升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相关。定期检测炎症指标,必要时使用阿司匹林等抗炎药物干预。 焦虑患者易出现吸烟、暴食等不良习惯,间接损伤心血管。认知行为疗法配合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调整是关键干预手段。 持续应激状态导致皮质醇升高,可能影响血脂代谢。推荐规律运动结合舍曲林等抗焦虑药物进行综合调控。 建议焦虑症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心血管指标,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饮食注意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1、自主神经紊乱
2、慢性炎症反应
3、行为模式改变
4、激素水平异常
Q: 瓣膜性心脏病输什么液
A:
瓣膜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时需静脉输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及抗凝剂,具体用药需根据心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并发症综合评估。 呋塞米可减轻肺淤血和全身水肿,托拉塞米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布美他尼用于顽固性水肿,使用期间需监测电解质。 硝酸甘油改善冠脉灌注,硝普钠用于急性左心衰,重组人脑利钠肽兼具利尿扩血管作用,需动态调整剂量避免低血压。 多巴酚丁胺增强心肌收缩力,米力农适用于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者,左西孟旦改善钙敏感性,需警惕心律失常风险。 普通肝素用于机械瓣膜或房颤患者,低分子肝素用于非手术期过渡,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值,新型口服抗凝药需评估肾功能。 所有静脉治疗均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同时限制钠盐摄入并控制液体入量,合并感染时需加用抗生素,终末期患者需评估手术指征。1、利尿剂:
2、血管扩张剂:
3、正性肌力药:
4、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