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269次播放 时长02:23
106998次播放 时长01:55
64500次播放 时长01:52
89061次播放 时长02:03
83345次播放 时长01:58
91595次播放 时长02:02
62096次播放 时长02:09
64520次播放 时长01:59
朱陵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神经内科
63432阅读
Q: 颅内肿瘤早期症状是什么
A:
颅内肿瘤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发展通常从轻微不适逐渐加重,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 早期多为间歇性钝痛,晨起或咳嗽时加重,可能与肿瘤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升高有关。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或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疼痛。 常伴随头痛出现,呈喷射性呕吐,与第四脑室受压或颅内高压刺激呕吐中枢相关。甲氧氯普胺片、多潘立酮片等止吐药物可能有效,需配合脱水治疗控制颅压。 肿瘤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时可出现视野缺损、视物重影,垂体瘤可能导致双颞侧偏盲。需通过头颅MRI明确病因,必要时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减轻视神经水肿。 运动区肿瘤易引发对侧肢体进行性肌力下降,可能伴随感觉异常或病理反射。需排查胶质瘤或转移瘤,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可能辅助改善症状。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日常注意记录症状变化频率,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体位改变诱发颅内压波动。1、头痛
2、恶心呕吐
3、视力模糊
4、肢体无力
Q: 颅内肿瘤术后会有并发症吗
A:
颅内肿瘤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水肿、颅内感染、癫痫发作、脑脊液漏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 手术创伤可能导致脑组织水肿,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可通过脱水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等控制,严重时需机械通气支持。 开颅手术存在细菌侵入风险,可能引发脑膜炎或脑脓肿。典型症状包括发热、颈项强直,需使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手术对脑皮层的刺激可能诱发癫痫,表现为肢体抽搐或意识丧失。预防性使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可降低发作风险。 硬脑膜缝合不严密可能导致脑脊液经鼻腔或切口渗出。多数可通过卧床休息自愈,严重时需行腰大池引流或二次手术修补。 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头部抬高30度体位,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头颅CT评估恢复情况。1、脑水肿
2、颅内感染
3、癫痫发作
4、脑脊液漏
Q: 颅内肿瘤鉴别诊断
A:
颅内肿瘤鉴别诊断需区分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及垂体瘤等类型,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病理活检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脑膜瘤多为良性肿瘤,起源于脑膜细胞,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影像学显示边界清晰的均匀强化病灶,通常表现为头痛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胶质瘤属于原发性脑肿瘤,病理分级从低级别到高级别不等,磁共振成像可见浸润性生长伴水肿带,临床症状与肿瘤位置相关,可能出现癫痫或认知功能下降。 转移瘤多为恶性肿瘤脑转移所致,CT显示多发病灶伴明显水肿,患者常有原发肿瘤病史,病情进展迅速,可伴随颅内压增高症状。 垂体瘤起源于垂体前叶,通过内分泌检查及鞍区MRI可确诊,典型表现为激素分泌异常或视交叉受压症状,多数为良性病变。 建议出现持续头痛、视力变化或神经系统症状时及时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结果综合评估。1、脑膜瘤
2、胶质瘤
3、转移瘤
4、垂体瘤
Q: 颅内肿瘤怎么治疗
A:
颅内肿瘤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颅内肿瘤通常由基因突变、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 手术切除是颅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适用于大多数原发性颅内肿瘤。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具体选择取决于肿瘤位置和大小。 放射治疗适用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或术后辅助治疗。常见放射治疗技术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调强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常用化疗药物包括替莫唑胺、卡铂、长春新碱等。化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类型制定。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分子靶点,常用药物有贝伐珠单抗、厄洛替尼等。靶向治疗需进行基因检测确定适用性。 颅内肿瘤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1、手术切除
2、放射治疗
3、化学治疗
4、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