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04次播放 时长01:56
55005次播放 时长02:39
58419次播放 时长02:57
59590次播放 时长02:41
65114次播放 时长02:49
57419次播放 时长03:04
63766次播放 时长02:59
62543次播放 时长02:40
孙文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 肝胆外科
61904阅读
孙文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 肝胆外科
57719阅读
Q: 患上胆囊息肉要不要手术
A:
直径超过10毫米的胆囊息肉通常建议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观察、药物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 直径小于10毫米且无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可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观察期间需避免高脂饮食。 胆固醇性息肉可尝试熊去氧胆酸胶囊、茴三硫片等利胆药物,可能与胆汁成分异常有关,常伴右上腹隐痛。 适用于直径10-15毫米或快速增长的息肉,可能与胆囊慢性炎症有关,术后恢复快但存在胆管损伤风险。 针对超过15毫米或疑似恶变的息肉,通常与胆囊腺肌症有关,需完整切除胆囊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术后应保持低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复发情况。1、定期观察
2、药物治疗
3、腹腔镜手术
4、开腹手术
A:
胆囊息肉类型主要有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明确类型需结合超声检查、增强CT或病理活检等医学手段。 最常见类型,与胆固醇代谢异常有关,超声显示多发且体积较小,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由慢性胆囊炎反复刺激引起,可能伴随右上腹隐痛,需抗炎治疗或胆囊切除,药物可选头孢曲松、甲硝唑等。 存在癌变风险,单发且生长较快,直径超过10毫米需手术切除,确诊依赖术后病理检查。 属于增生性病变,超声可见胆囊壁增厚伴罗-阿氏窦形成,无症状者观察,反复疼痛建议胆囊切除术。 发现胆囊息肉后应避免高脂饮食,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若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1、胆固醇性息肉
2、炎性息肉
3、腺瘤性息肉
4、胆囊腺肌症
A:
胆囊息肉多数情况下不严重,具体严重程度与息肉大小、增长速度、是否伴有症状等因素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息肉直径、病理类型、合并胆囊疾病、患者年龄。 直径小于10毫米的胆囊息肉多为良性,定期复查即可;超过10毫米或短期内快速增大的息肉需警惕恶变可能,建议手术切除。 胆固醇性息肉占多数且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需结合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同时存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时,可能增加腹痛发作风险,需评估胆囊功能决定是否手术。 50岁以上患者或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时,息肉癌变概率相对增高,需加强监测。 建议每6-12个月通过超声监测息肉变化,避免高脂饮食,出现右上腹持续疼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1、息肉直径:
2、病理类型:
3、合并胆囊疾病:
4、患者年龄:
A:
利胆药物治疗胆囊息肉的效果有限,主要用于缓解胆汁淤积相关症状,无法消除息肉。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观察、利胆药物辅助、胆囊切除术、内镜治疗。 直径小于10毫米的无症状息肉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大小及形态变化。 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可改善胆汁代谢,缓解腹胀症状,但对息肉消退作用不明确,需配合随访。 直径超过10毫米、快速增长或合并胆结石的息肉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癌变风险。 部分基底窄的息肉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处理,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日常需低脂饮食,避免酒精刺激,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胆汁正常排泄,所有治疗均需在肝胆外科医生指导下进行。1、定期观察
2、利胆药物
3、胆囊切除
4、内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