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疾病百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样病变、胆息肉)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概述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包括有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其中良性肿瘤性息肉可... [详情]
  • 发病部位在哪里?上腹
  • 应该挂什么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中医内科
  • 有什么典型症状?胆绞痛、右上腹痛、息肉、黄疸
  • 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呢?肝胆B超、肝胆胰脾MRI、肝胆脾CT
  • 这样的病症传染吗?该病不具有传染性
  • 高发人群?中老年男性多见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语音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

陈飞

Q: 患上胆囊息肉要不要手术

A:

直径超过10毫米的胆囊息肉通常建议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观察、药物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

1、定期观察

直径小于10毫米且无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可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观察期间需避免高脂饮食。

2、药物治疗

胆固醇性息肉可尝试熊去氧胆酸胶囊、茴三硫片等利胆药物,可能与胆汁成分异常有关,常伴右上腹隐痛。

3、腹腔镜手术

适用于直径10-15毫米或快速增长的息肉,可能与胆囊慢性炎症有关,术后恢复快但存在胆管损伤风险。

4、开腹手术

针对超过15毫米或疑似恶变的息肉,通常与胆囊腺肌症有关,需完整切除胆囊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术后应保持低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复发情况。

陈飞

Q: 如何明确胆囊息肉类型有哪些

A:

胆囊息肉类型主要有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明确类型需结合超声检查、增强CT或病理活检等医学手段。

1、胆固醇性息肉

最常见类型,与胆固醇代谢异常有关,超声显示多发且体积较小,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2、炎性息肉

由慢性胆囊炎反复刺激引起,可能伴随右上腹隐痛,需抗炎治疗或胆囊切除,药物可选头孢曲松、甲硝唑等。

3、腺瘤性息肉

存在癌变风险,单发且生长较快,直径超过10毫米需手术切除,确诊依赖术后病理检查。

4、胆囊腺肌症

属于增生性病变,超声可见胆囊壁增厚伴罗-阿氏窦形成,无症状者观察,反复疼痛建议胆囊切除术。

发现胆囊息肉后应避免高脂饮食,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若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陈飞

Q: 如果是得了胆囊息肉严不严重

A:

胆囊息肉多数情况下不严重,具体严重程度与息肉大小、增长速度、是否伴有症状等因素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有息肉直径、病理类型、合并胆囊疾病、患者年龄。

1、息肉直径:

直径小于10毫米的胆囊息肉多为良性,定期复查即可;超过10毫米或短期内快速增大的息肉需警惕恶变可能,建议手术切除。

2、病理类型:

胆固醇性息肉占多数且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需结合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3、合并胆囊疾病:

同时存在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时,可能增加腹痛发作风险,需评估胆囊功能决定是否手术。

4、患者年龄:

50岁以上患者或伴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时,息肉癌变概率相对增高,需加强监测。

建议每6-12个月通过超声监测息肉变化,避免高脂饮食,出现右上腹持续疼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陈飞

Q: 利胆药物治疗胆囊息肉有什么效果

A:

利胆药物治疗胆囊息肉的效果有限,主要用于缓解胆汁淤积相关症状,无法消除息肉。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观察、利胆药物辅助、胆囊切除术、内镜治疗。

1、定期观察

直径小于10毫米的无症状息肉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大小及形态变化。

2、利胆药物

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可改善胆汁代谢,缓解腹胀症状,但对息肉消退作用不明确,需配合随访。

3、胆囊切除

直径超过10毫米、快速增长或合并胆结石的息肉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癌变风险。

4、内镜治疗

部分基底窄的息肉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处理,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日常需低脂饮食,避免酒精刺激,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胆汁正常排泄,所有治疗均需在肝胆外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周疾病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