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热水烧伤后快速止痛可通过冷水冲洗、药物镇痛、创面保护等方式处理。烧伤后疼痛主要由皮肤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引起,需根据烧伤程度选择干预措施。
立即用15-25℃流动清水冲洗伤处15-20分钟,水流压力不宜过大。冷水能降低局部温度,减少热力对深层组织的持续损伤,同时收缩血管减轻水肿,缓解疼痛。冲洗时避免使用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若烧伤面积超过体表10%或涉及面部、会阴等特殊部位,冲洗后需尽快就医。
浅二度烧伤可遵医嘱外用利多卡因凝胶、复方苯佐卡因软膏等局部麻醉剂,直接涂抹于完整皮肤边缘。疼痛剧烈者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但需排除消化道溃疡等禁忌证。烧伤后24小时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影响凝血功能。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冲洗后覆盖无菌凡士林油纱或磺胺嘧啶银乳膏纱布,避免使用棉花等易粘连材料。水疱直径小于2厘米时保持完整,大于2厘米需由医护人员无菌抽吸。包扎时松紧适度,手指、关节部位需分开包扎保持功能位。每日观察敷料有无渗液,出现化脓、异味等感染迹象时需及时换药。
保持室温22-25℃,湿度50%-60%,避免伤处接触毛毯、衣物等摩擦物。抬高烧伤肢体高于心脏水平,减轻组织水肿压力导致的疼痛。睡眠时用支架保护创面,防止夜间无意识抓挠。疼痛持续加重或伴发热时,可能提示继发感染,需急诊处理。
在医生指导下可采用低频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物理疗法干扰痛觉传导。恢复期使用硅酮敷料或维生素E乳膏预防瘢痕增生。深度烧伤后可能伴随神经病理性疼痛,需由疼痛科专科评估是否需加用普瑞巴林胶囊等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
烧伤后48小时内避免摄入辛辣、酒精等扩血管食物,每日保证1.5-2升饮水维持循环血量。穿着宽松纯棉衣物减少摩擦,恢复期避免阳光直射新生皮肤。定期随访评估创面愈合情况,深度烧伤患者需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和压力疗法预防畸形。若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不缓解或出现跳痛、发热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或深度组织损伤,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