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4次阅读
等渗性脱水时血液浓缩主要与体液丢失后血浆渗透压维持、血容量减少以及代偿性调节机制激活有关。等渗性脱水是指水和电解质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但整体体液减少会触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水分下降,同时因血容量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等渗性脱水常见于急性胃肠炎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渗液或过度出汗未及时补水等情况。体液丢失后血浆中水分与电解质同步减少,钠离子浓度未显著改变,但循环血量下降会刺激压力感受器,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此时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钠重吸收,而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使水分排出增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和蛋白质相对浓缩。此外,毛细血管静水压降低促使组织间液回流至血管内,进一步加重血液黏稠度。这种代偿机制虽能暂时维持血压,但持续脱水可能引发循环功能障碍。
长期等渗性脱水未纠正时,血液浓缩可能诱发血栓形成风险。由于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和血浆蛋白浓缩,血液流变学特性恶化,微循环灌注减少,重要器官如肾脏可能出现缺血性损伤。临床需通过静脉补充等渗溶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液,同时监测血细胞比容和电解质水平。日常预防需注意腹泻呕吐后及时口服补液盐,高温环境或剧烈出汗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避免单纯大量饮用纯水加重电解质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