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小儿麻痹症不一定会瘫痪,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且不会遗留瘫痪,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瘫痪。
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侵犯神经系统。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发热、咽痛、乏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1-2周内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颈背强直等症状,但多数可完全康复。仅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这与病毒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关,瘫痪多发生在下肢,且多为不对称性。
瘫痪风险与病毒毒力、感染剂量及个体免疫状态相关。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出现重症。瘫痪多发生在发热期后2-3天,表现为突发肌力减退、腱反射消失。部分瘫痪患者可通过康复治疗恢复部分功能,但严重者可能遗留永久性残疾。疫苗接种是预防瘫痪最有效的手段,全球范围内通过疫苗接种已使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显著下降。
家长应确保儿童按计划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发现儿童出现发热伴肢体无力时应立即就医。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神经损伤。恢复期可进行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包括肌肉按摩、被动关节活动等。注意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新生儿与婴儿的主要区别在于年龄划分和生理发育特征。新生儿是指出生后28天内的孩子,婴儿则指出生后28天至1周岁的孩子。两者在身体发育、免疫能力、喂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 年龄定义
新生儿特指出生后28天内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婴儿刚从母体脱离,需要适应外界环境。婴儿期则涵盖出生后28天至1周岁,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年龄划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与各器官系统功能成熟度密切相关。
2. 生理特征
新生儿皮肤薄嫩呈粉红色,可能出现生理性黄疸,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婴儿期皮肤逐渐增厚,黄疸消退,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完善。新生儿头围占身长比例较大,囟门未闭合;婴儿期头围增长变缓,后囟多在2-3个月闭合。
3. 免疫系统
新生儿依赖母体传递的抗体,免疫力较弱易发生感染。婴儿期自身免疫系统开始发育,6个月后母传抗体消失,需通过疫苗接种建立主动免疫。新生儿感染可能表现为体温不升、拒奶等非特异性症状,婴儿期感染症状相对典型。
4. 喂养方式
新生儿建议纯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每2-3小时一次。婴儿期可逐步添加辅食,4-6个月引入强化铁米粉,后期增加肉泥、蔬菜等。新生儿吸吮力较弱,婴儿期形成规律进食节奏,每日奶量约800-1000毫升。
5. 发育里程碑
新生儿主要表现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每天睡眠16-20小时。婴儿期逐渐出现主动运动,3个月会抬头,6个月能独坐,12个月可扶走。新生儿视听能力有限,婴儿期视力达0.1-0.3,能辨识熟悉人脸。
家长需定期测量新生儿头围、体重等生长指标,记录每日大小便次数。婴儿期应按时完成疫苗接种,提供安全爬行环境,避免窒息风险。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出现持续嗜睡、拒食、呼吸急促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合理添加辅食时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原则,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