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怀孕期间出现房颤可能增加母婴风险,但具体危险程度需结合个体情况评估。房颤可能由妊娠期心脏负荷增加、甲状腺功能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或感染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或胸闷等症状。
妊娠期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诱发房颤,这类情况多数可通过休息、吸氧及心电监护等保守措施缓解。若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丙硫氧嘧啶片或甲巯咪唑片控制甲亢,同时监测胎儿发育。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妊娠前未妥善治疗者,可能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房颤,需联合使用地高辛片控制心室率,必要时考虑射频消融术。妊娠期低钾血症或肺炎等继发因素引发的房颤,需静脉补钾或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同时纠正原发病。
妊娠合并房颤可能增加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及胎儿生长受限等风险。建议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心脏超声检查,避免剧烈运动及高盐饮食。出现持续胸痛或胎动异常时须立即就医,产科与心内科联合诊疗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方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