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结石掉到盆腔里通常意味着即将排出体外,但具体排出时间因人而异。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引起疼痛、血尿等症状,当结石进入盆腔位置时,多数会通过排尿自然排出。
结石从盆腔排出的过程受结石大小、形状及个人泌尿系统结构影响。较小的结石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随尿液排出,期间适当增加饮水量有助于加速排出。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尿时的短暂刺痛感或尿流中断,这通常是结石通过尿道的信号。若结石直径超过输尿管生理狭窄处的宽度,可能暂时卡顿,需通过药物松弛输尿管或体外冲击波碎石辅助排出。
少数情况下,结石可能因位置异常或合并感染导致排出延迟。若出现持续剧烈腰痛、发热、排尿困难或无尿,需警惕输尿管梗阻或肾积水,此时应立即就医。盆腔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时,可能需先控制感染再处理结石。
建议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避免憋尿,可适当跳跃运动促进结石移动。若疼痛明显,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栓、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结石排出后应进行成分分析,调整饮食预防复发,如草酸钙结石患者需限制菠菜、巧克力等高草酸食物摄入。
小儿生理性贫血通常属于正常发育现象,主要表现有血红蛋白暂时性降低、无病理性症状、多发生于出生后2-3个月、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恢复等特征。
1、血红蛋白暂时性降低
新生儿出生后血红蛋白水平会逐渐下降,这与胎儿血红蛋白被成人型血红蛋白替代有关。足月儿血红蛋白在出生后8-12周可能降至最低点,但一般不低于90g/L。早产儿下降更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但很少出现临床症状。
2、无病理性症状
生理性贫血患儿通常面色红润、精神反应良好,无喂养困难或生长发育迟缓。与病理性贫血不同,不会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缺氧表现。家长需注意观察,若伴随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3、多发生于2-3个月
生理性贫血的高发期集中在婴儿出生后6-12周,早产儿可能持续至3-4个月。这一时期骨髓造血功能尚未完全适应宫外环境,同时生长发育迅速导致血容量扩张,共同促成血红蛋白浓度相对降低。
4、无需特殊治疗
生理性贫血属于自限性过程,无须使用铁剂或其他药物干预。部分母乳喂养婴儿可适时添加含铁辅食,如强化铁米粉。避免盲目补铁,过量铁剂可能影响锌吸收并增加肠道感染风险。
5、可自行恢复
随着婴儿骨髓造血功能成熟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血红蛋白水平在4-6个月后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期间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即可,无须过度担忧。
家长应注意为婴儿提供均衡营养,母乳喂养者母亲需保证自身铁摄入,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者可选择铁强化配方奶粉。6个月后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瘦肉泥、肝泥等,避免过早引入普通牛奶。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监测生长发育曲线,若血红蛋白持续低于90g/L或伴随异常表现,需就医排除缺铁性贫血等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