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肺部拍片检查通常需要挂呼吸内科或胸外科,可能与肺部感染、肺结核、肺部肿瘤、胸膜疾病、支气管扩张等因素有关。
呼吸内科是诊断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科室,主要处理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常见病。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可优先选择呼吸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安排胸部X光、CT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对于疑似肺结核或肺部肿瘤的患者,呼吸内科医生会进一步制定诊疗方案。
胸外科主要诊治需要手术干预的胸部疾病,如肺部肿瘤、气胸、胸膜疾病等。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结节、肿块或胸腔积液时,可能需要胸外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胸外科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判断病变性质,决定是否进行活检或手术切除。对于外伤导致的胸部损伤或先天性胸部畸形,也属于胸外科诊疗范围。
当出现突发性胸痛、咯血、严重呼吸困难等急症时,可直接前往急诊科就诊。急诊科医生会优先安排肺部影像学检查,快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气胸、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急诊科能提供及时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转诊至相应专科进一步治疗。
若检查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疑似恶性肿瘤,可能需要转诊至肿瘤科。肿瘤科医生会综合评估病理类型、分期等因素,制定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方案。对于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病例,肿瘤科可组织呼吸内科、胸外科、影像科等多科会诊。肺癌筛查项目通常也由肿瘤科或呼吸内科负责。
健康体检中的胸部X光检查一般在体检中心完成。体检中心发现异常时会建议到专科进一步就诊。部分单位将低剂量CT肺癌筛查纳入体检项目,由放射科医生出具报告。体检中心通常不包含疾病诊疗功能,主要起筛查和分流作用。
进行肺部拍片检查前应去除胸部金属物品,穿着宽松衣物。检查后应妥善保管影像资料,按医嘱定期复查。长期吸烟者、有家族肺癌史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出现持续咳嗽、胸痛、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
右肺肺癌纵膈淋巴结肿大通常提示肿瘤转移或局部扩散,需结合病理分期评估病情。主要干预方式有手术切除、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早期局限性病变可考虑肺叶切除联合纵膈淋巴结清扫。手术适应证包括肿瘤局限于单侧肺门、无远处转移且心肺功能耐受。术后需定期复查胸部CT监测复发,5年生存率与病理分期密切相关。
中晚期患者可采用同步放化疗,常用方案含铂类联合长春瑞滨或培美曲塞。放疗靶区需覆盖原发灶及受累淋巴结,剂量50-60Gy分25-30次完成。治疗期间可能发生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EGFR/ALK等驱动基因阳性者首选奥希替尼片、克唑替尼胶囊等靶向药。治疗前需行基因检测确认突变类型,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及间质性肺炎征象。耐药后可通过液体活检评估新发突变。
PD-L1高表达患者可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需评估超进展风险,治疗前排除活动性自身免疫疾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皮疹、结肠炎等。
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者需抬高体位、糖皮质激素缓解水肿;骨转移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抑制骨破坏;癌痛按三阶梯原则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等镇痛药物。同时需加强营养支持及心理疏导。
确诊后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每日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奶,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根据体力状况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出现咯血、声嘶、骨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治疗期间注意口腔清洁预防感染,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家属应协助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及用药反应,参与多学科会诊讨论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