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小儿颅脑损伤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监测生命体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小儿颅脑损伤通常由跌倒撞击、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伤害、暴力打击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儿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异物,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若出现呕吐,需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误吸。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道或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患儿呼吸频率和深度,出现呼吸急促或暂停需立即就医。
2、控制出血
用清洁敷料直接压迫伤口止血,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颅骨二次损伤。头皮血运丰富,出血量可能较大,持续压迫10-15分钟可有效止血。不可随意移除伤口内嵌插物,应用环形敷料固定后送医。出血伴有颅骨凹陷或脑组织外露时禁止加压包扎。
3、监测生命体征
每15分钟记录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脉搏和血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下降2分以上提示病情恶化。出现单侧瞳孔散大可能提示脑疝形成。持续发热可能继发中枢性高热或感染迹象。血压波动可能反映颅内压变化或休克进展。
4、药物治疗
甘露醇注射液可降低颅内压,但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呋塞米注射液与甘露醇有协同脱水作用。注射用苯巴比妥钠用于控制惊厥发作。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预防开放性损伤感染。布洛芬混悬液缓解发热症状但需避免掩盖病情。
5、手术治疗
硬膜外血肿超过30毫升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凹陷骨折深度超过颅骨厚度需实施骨折整复术。脑室穿刺引流术适用于脑积水患儿。去骨瓣减压术用于难治性颅内高压。手术时机选择需综合评估原发伤与继发损害程度。
家长需避免摇晃或移动患儿头部,转运时固定头颈部。伤后24小时内每2小时唤醒观察意识状态。恢复期限制剧烈活动3-6个月,逐步增加认知训练。定期复查头颅CT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头痛呕吐加重立即复诊。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适量补充DHA促进神经修复。
幼儿急疹一般无须服用清热解毒药,该病具有自限性且多为病毒感染引起。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导致,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3-5天后出现玫瑰色斑丘疹,皮疹出现后体温多自行消退。
幼儿急疹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清热解毒类药物对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患儿发热期间应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退热药。皮疹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刺激,通常2-3天可自行消退。病程中需注意补充水分,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足休息。
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拒食脱水或皮疹异常化脓等情况,需警惕并发症可能。此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或川崎病等疾病,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其他对症治疗药物。家长切勿自行给患儿服用清热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中成药,避免增加肝肾负担或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日常护理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体温上升期可适当减少衣物散热,避免捂热导致高热惊厥。患儿餐具玩具应定期消毒,痊愈后仍可能通过唾液排毒数周,需注意与其他儿童隔离防护。该病痊愈后通常获得持久免疫力,但极少数可能出现二次感染,家长需持续观察患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