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肿瘤科 > 肿瘤综合科

艾滋病的淋巴结肿大是什么样的?

| 1人回答 | 34次阅读

问题描述:
艾滋病的淋巴结肿大是什么样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陆海英
陆海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艾滋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表现为全身多发性、无痛性、质地较硬的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艾滋病相关淋巴结肿大可能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机会性感染、淋巴瘤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长期发热、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HIV抗体检测、淋巴结活检等检查。

艾滋病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对称性淋巴结肿大,直径多超过1厘米,触诊时活动度较好且无压痛。这种肿大常持续数月,与病毒活跃复制导致免疫系统持续激活有关。部分患者会伴随夜间盗汗、反复口腔溃疡等非特异性症状,此时需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疾病鉴别。

疾病进展期淋巴结可能逐渐增大并融合成团块,质地变得更坚硬。当合并卡波西肉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时,淋巴结快速增大并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破溃。此阶段常检测到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性质。合并机会性感染时可能出现触痛性肿大,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导致颈部淋巴结化脓。

终末期艾滋病可能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萎缩,这与淋巴组织耗竭有关。但深部淋巴结如腹腔淋巴结仍可能肿大并引起肠梗阻等症状。此时患者多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需进行抗病毒治疗联合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持续存在的可疑淋巴结肿大,应完善EB病毒DNA、弓形虫抗体等检测排除继发病变。

艾滋病患者日常需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等,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注意观察淋巴结大小变化,出现红肿热痛或短期内迅速增大时需立即就医。避免过度劳累和接触传染源,居住环境应定期消毒通风。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结肠癌手术后复发是怎么回事?

结肠癌手术后复发可能与肿瘤残留、淋巴结转移、基因突变、免疫逃逸、术后未规范治疗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便血、体重下降、肠梗阻、腹部包块等症状。复发后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等方式干预。

1、肿瘤残留

手术中未能彻底清除微小病灶或切缘残留癌细胞可能导致复发。这类复发多发生在术后1-2年内,常见于肿瘤浸润较深或分化程度低的病例。需通过增强CT或PET-CT明确范围,二次手术联合术中放疗可提高根治率。术后需使用奥沙利铂注射液、卡培他滨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等药物辅助治疗。

2、淋巴结转移

术前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或清扫不充分时,残留淋巴结可能成为复发灶。典型表现为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确诊需结合病理活检,治疗采用FOLFOX方案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注射液,必要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3、基因突变

KRAS、BRAF等驱动基因突变可导致肿瘤对治疗耐药并加速复发。这类复发进展快且易发生肝肺转移,需通过基因检测指导用药。可尝试瑞戈非尼片、呋喹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配合射频消融处理转移灶。

4、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通过PD-L1表达逃避免疫监视,多见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结肠癌。表现为多灶性复发伴腹膜种植转移。可选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控制病情。

5、术后未规范治疗

未完成辅助化疗或随访监测不及时会显著增加复发风险。此类复发常发生在原吻合口或吻合口周围,需重新评估分期后制定方案。推荐使用伊立替康注射液、雷替曲塞注射液等二线药物,同时加强肠内营养支持。

术后应每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和腹部影像学,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持续腹痛时需及时就诊,避免剧烈运动但需坚持每日步行锻炼,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