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7次阅读
荨麻疹的痒主要由皮肤内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荨麻疹的瘙痒机制主要与免疫反应异常、血管扩张、神经敏感化等因素有关。
荨麻疹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误判为威胁,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与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H1受体结合,直接触发瘙痒信号。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海鲜等,部分患者可能伴随皮肤红肿、风团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口服液、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物抑制免疫反应。
组胺等介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形成风团。扩张的血管压迫周围神经末梢,同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进一步刺激神经,加重痒感。此类患者常出现皮肤灼热感,风团边界清晰且可融合成片。治疗需联合使用抑制血管活性的药物如孟鲁司特钠颗粒。
反复搔抓会降低皮肤瘙痒阈值,导致神经纤维对组胺等介质的敏感性增强。慢性荨麻疹患者因长期炎症刺激,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等神经肽,形成瘙痒-搔抓恶性循环。表现为轻微刺激即可诱发剧烈瘙痒,夜间症状加重。建议配合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避免机械摩擦。
冷热刺激可直接激活皮肤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诱发胆碱能神经递质释放。寒冷性荨麻疹患者遇冷时,体温调节异常引发组胺释放,热性荨麻疹则因汗液刺激导致痒感加剧。此类患者需避免极端温度环境,急性发作时可使用依巴斯汀片控制症状。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C3a、C5a,协同组胺增强瘙痒。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荨麻疹,除典型风团外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需针对病原体使用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同时配合奥洛他定胶囊抗过敏治疗。
荨麻疹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热水烫洗和酒精类护肤品。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保持环境湿度40%-60%。急性发作期可冷敷缓解瘙痒,慢性患者需坚持足疗程用药。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须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