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骨折手法复位是指通过非手术的物理方法将错位的骨折断端重新对合,恢复骨骼正常解剖位置的治疗技术。主要有徒手牵引、旋转复位、折顶复位、端提按压、摇摆触碰等操作方式。
1、徒手牵引
徒手牵引是骨折复位的基础操作,通过沿骨骼纵轴方向持续施加拉力,克服肌肉收缩力使骨折断端分离。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初期,可缓解软组织嵌顿,为后续复位创造条件。操作时需保持30-40牛顿牵引力3-5分钟,配合X线监测确保轴向对位准确。
2、旋转复位
旋转复位针对螺旋形或斜形骨折的旋转移位,通过逆向旋转远端骨块矫正旋转畸形。常见于桡骨远端骨折、胫腓骨骨折,需在持续牵引下将远端骨块向畸形相反方向旋转,听到复位音提示成功。操作需避免暴力扭转以防损伤骺板或神经血管。
3、折顶复位
折顶复位用于横断骨折的成角畸形,采用三点加压原理在骨折凸侧加压、凹侧支撑。适用于儿童青枝骨折或不全骨折,通过缓慢增加折顶角度使骨皮质重新对合。操作时需保护骨折处软组织,复位后需石膏固定维持位置。
4、端提按压
端提按压主要解决骨折端的重叠移位,通过提拉远端同时按压近端实现解剖复位。多用于Colles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需在麻醉松弛肌肉后实施。操作时注意维持桡腕关节掌倾角10-15度,避免过度按压导致关节面不平整。
5、摇摆触碰
摇摆触碰针对关节内骨折的细微移位,通过轻柔摇摆使骨折块相互嵌插复位。适用于桡骨头骨折、距骨骨折等,需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进行。操作要求手法精准,复位后需通过应力测试确认稳定性,不稳定者需考虑手术固定。
骨折手法复位后需常规拍摄正侧位X线片确认对位对线,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4-8周。康复期应循序渐进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避免早期负重。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若出现复位丢失、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需及时就医。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每日保证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促进骨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