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39次阅读
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出现风团、红斑伴瘙痒,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血管性水肿或系统症状。荨麻疹是皮肤划痕症、胆碱能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等类型的统称,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1、风团
风团是荨麻疹最典型的皮损表现,呈局限性水肿性隆起,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直径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风团颜色多为淡红或苍白色,周围常伴有红晕,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风团具有游走性,单个皮损通常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但新皮损可能反复出现。
2、瘙痒
瘙痒是荨麻疹患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程度从轻度不适到剧烈难忍不等,夜间可能加重。瘙痒多与风团同时出现,搔抓后可能诱发皮肤划痕现象。部分特殊类型如胆碱能性荨麻疹,瘙痒可能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加剧。
3、血管性水肿
约半数患者可能伴发血管性水肿,好发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疏松组织部位。表现为突发性局限性深层组织肿胀,边界不清,呈肤色或淡红色,触之有弹性,通常持续72小时消退。累及喉头可能引起呼吸困难,需紧急处理。
4、系统症状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系统症状多与IgE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相关,常见诱因包括药物、食物或昆虫叮咬。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时提示可能发生喉头水肿。
5、病程特点
急性荨麻疹病程短于6周,多由感染或过敏原触发;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部分患者存在物理性诱因,如压力、冷热刺激等。皮肤划痕症患者搔抓后会出现线状风团,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的皮损可在受压4-6小时后出现。
荨麻疹患者应避免已知过敏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水温不宜过高。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类型。慢性患者可尝试低组胺饮食,限制海鲜、发酵食品等易致敏食物。若出现呼吸困难、声嘶或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日常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复发。
荨麻疹越抓越多可能与抓挠刺激皮肤释放更多组胺、加重炎症反应、引发继发感染、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诱发神经反射性瘙痒等因素有关。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伴瘙痒,抓挠后可能扩散或加重症状。
1、组胺释放增加
抓挠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更多组胺,导致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瘙痒和风团的关键物质,释放增多会使原有皮疹范围扩大。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物控制症状。
2、炎症反应加重
机械性刺激会激活皮肤内免疫细胞,促使炎症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物质分泌增加。这些物质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使风团变得更红更肿。局部冷敷或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有助于减轻炎症。
3、继发感染风险
反复抓挠可能破坏皮肤表层,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感染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强反应,导致皮疹持续不愈或范围扩大。出现脓疱时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
4、皮肤屏障破坏
搔抓会损伤角质层结构,使皮肤失去保护功能。外界过敏原更易穿透表皮层,触发新一轮过敏反应。建议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修复屏障,避免热水烫洗加重损伤。
5、瘙痒-抓挠循环
抓挠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通过脊髓反射弧加重瘙痒感。这种恶性循环使患者不断抓挠,皮疹持续增多。打破循环需避免搔抓,可尝试拍打或冷敷止痒,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胶囊调节神经敏感性。
荨麻疹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过热出汗刺激皮肤。记录饮食和接触物有助于发现诱因,急性发作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湿敷缓解症状。若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全身反应需立即就医。慢性荨麻疹患者建议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抗组胺药物种类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