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9次阅读
小儿过敏性休克使用多巴胺可能有一定效果,但需严格遵医嘱作为辅助治疗。过敏性休克属于急症,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作为一线药物,多巴胺仅用于纠正低血压等并发症。
多巴胺通过激活心脏β1受体和血管α受体,可暂时提升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对过敏性休克继发的血压下降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多巴胺无法阻断组胺释放等过敏核心环节,不能替代肾上腺素的关键治疗地位。临床通常在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扩容治疗后,若仍存在顽固性低血压,才会考虑短期使用多巴胺注射液。
部分患儿可能因个体差异对多巴胺反应不佳,或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尤其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炎的患儿,多巴胺可能加重心脏负荷。此时需换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并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呼叫急救并保持患儿平卧位。切勿自行使用任何药物,包括多巴胺注射液。医护人员会根据患儿体重精确计算药物剂量,同时进行吸氧、气道管理等综合抢救。日常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定期到儿科或变态反应科复查过敏状态。
荨麻疹越抓越多可能与抓挠刺激皮肤释放更多组胺、加重炎症反应、引发继发感染、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诱发神经反射性瘙痒等因素有关。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伴瘙痒,抓挠后可能扩散或加重症状。
1、组胺释放增加
抓挠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更多组胺,导致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瘙痒和风团的关键物质,释放增多会使原有皮疹范围扩大。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物控制症状。
2、炎症反应加重
机械性刺激会激活皮肤内免疫细胞,促使炎症介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物质分泌增加。这些物质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使风团变得更红更肿。局部冷敷或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有助于减轻炎症。
3、继发感染风险
反复抓挠可能破坏皮肤表层,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感染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强反应,导致皮疹持续不愈或范围扩大。出现脓疱时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
4、皮肤屏障破坏
搔抓会损伤角质层结构,使皮肤失去保护功能。外界过敏原更易穿透表皮层,触发新一轮过敏反应。建议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修复屏障,避免热水烫洗加重损伤。
5、瘙痒-抓挠循环
抓挠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通过脊髓反射弧加重瘙痒感。这种恶性循环使患者不断抓挠,皮疹持续增多。打破循环需避免搔抓,可尝试拍打或冷敷止痒,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加巴喷丁胶囊调节神经敏感性。
荨麻疹患者应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过热出汗刺激皮肤。记录饮食和接触物有助于发现诱因,急性发作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湿敷缓解症状。若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全身反应需立即就医。慢性荨麻疹患者建议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抗组胺药物种类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