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养饮食 > 食材营养 > 肉蛋类

肠系膜扭转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呢

|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问题描述:
肠系膜扭转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呢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强
王强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肠系膜扭转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除肠梗阻、恢复肠管血供、预防感染及并发症。肠系膜扭转属于急腹症,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具体方式有胃肠减压、手法复位、肠切除吻合术等。

1、胃肠减压

早期轻度肠系膜扭转可尝试保守治疗,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肠道内积气积液,缓解肠管压力。同时需禁食并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腹痛、腹胀等症状变化。若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转为手术治疗。

2、手法复位

部分病例可在影像学引导下行手法复位,通过体外推压或腹腔镜辅助将扭转的肠系膜复位。适用于无肠管坏死的早期患者,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复位后仍需观察24-48小时,确认肠管血运恢复情况。

3、肠切除吻合术

出现肠管缺血坏死时需紧急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并行端端吻合术。术中需评估肠管活力,切除范围应包括坏死部位及邻近血运不良的肠管。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需加强抗感染治疗。

4、肠造口术

对于全身状况差、肠管条件不佳或吻合风险高的患者,可先行肠造口术缓解梗阻,待病情稳定后二期吻合。临时性造口可减少腹腔污染风险,但需术后规范护理造口,预防造口周围皮炎等并发症。

5、抗感染治疗

所有病例均需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若已发生肠穿孔或腹膜炎,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联合用药控制感染。同时需监测体温、血象及腹腔引流液性状。

肠系膜扭转患者术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高纤维食物刺激肠道。康复期应适度活动预防肠粘连,定期复查腹部CT评估恢复情况。出现持续发热、呕吐或腹痛加剧时需立即就医,警惕肠粘连或再次扭转的发生。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小儿疝气的症状表现

小儿疝气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部位出现可复性肿块,可能伴随哭闹时肿块增大、平卧后消失等症状。小儿疝气通常由先天性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1、腹股沟肿块

小儿疝气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股沟区域出现柔软肿块,肿块可能在孩子哭闹、咳嗽或用力时更加明显,平躺或安静状态下可能自行回纳。肿块通常无痛感,但若发生嵌顿可能出现红肿、触痛。家长需注意观察肿块变化,避免孩子剧烈哭闹或长时间站立。

2、阴囊肿胀

男性患儿可能出现单侧阴囊异常肿大,尤其在腹压增加时更为明显。肿胀可能随体位改变而消失或缩小,触摸时有囊性感。家长需区分疝气与睾丸鞘膜积液,后者肿胀通常不会随体位变化而改变。

3、哭闹不安

患儿可能因不适感出现频繁哭闹,尤其在肿块突出时更为明显。若发生嵌顿疝,孩子可能出现持续性剧烈哭闹、拒食等表现。家长需安抚孩子情绪,避免因哭闹导致腹压持续升高。

4、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呕吐、食欲下降等消化系统症状,尤其在发生嵌顿时可能出现腹胀、排便困难。这些症状通常与肠管进入疝囊有关,家长需警惕嵌顿风险,及时就医处理。

5、皮肤改变

长期存在的疝气可能导致局部皮肤变薄、发亮,反复突出的疝囊可能造成皮肤摩擦损伤。家长需保持患儿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若发现皮肤发红、温度升高,可能提示嵌顿或感染。

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疑似疝气症状时,应避免自行按压肿块,及时带孩子到小儿外科就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孩子剧烈哭闹、长期咳嗽或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对于1岁以内的小儿疝气,部分病例可能自愈,但需定期复查;超过1岁未愈或反复发作的疝气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术后护理需保持伤口清洁,遵医嘱进行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1-3个月。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