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养饮食 > 食材营养 > 肉蛋类

早期肝硬化能治好不

| 1人回答 | 40次阅读

问题描述:
早期肝硬化能治好不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永生
张永生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早期肝硬化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甚至部分逆转,但完全治愈的可能性较低。肝硬化是肝脏长期损伤后形成的不可逆纤维化病变,早期干预主要依赖病因治疗、抗纤维化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

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早期肝硬化需长期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配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等抗纤维化药物能延缓病情。酒精性肝硬化必须严格戒酒,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必要时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修复肝细胞膜。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引发的肝硬化需控制血糖血脂,通过二甲双胍缓释片、奥利司他胶囊等药物改善代谢,联合水飞蓟宾胶囊保护肝细胞。自身免疫性肝病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硫唑嘌呤片调节免疫,胆汁淤积型可加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感染需及时进行驱虫治疗,配合护肝药物减轻纤维化。

日常需保持每日30克优质蛋白摄入,选择鱼肉、鸡蛋白等易吸收蛋白源,避免坚硬食物划伤食管静脉。严格限制每日钠盐摄入在3克以内,监测腹水和下肢水肿情况。每周进行5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可改善肝脏代谢。每3-6个月复查肝脏弹性检测、甲胎蛋白和腹部超声,乙肝患者需持续监测病毒载量。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肝毒性药物,接种甲肝、乙肝疫苗预防重叠感染。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小儿败血症是什么病

小儿败血症是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于儿科急危重症。主要有感染源入侵、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医源性因素、基础疾病诱发等原因。需立即就医治疗以控制感染源并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1、感染源入侵

病原体通过皮肤破损、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等途径进入血液。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等。新生儿可能因母体产道感染或胎膜早破导致。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皮肤瘀点,需通过血培养确诊。治疗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

2、免疫功能低下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更易发病。T细胞功能不全、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会导致清除病原体能力下降。患儿可能出现体温不升、喂养困难、黄疸加重等非典型症状。需输注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提升免疫力。

3、皮肤黏膜屏障受损

脐炎、严重湿疹或留置导管等破坏皮肤完整性时,细菌易侵入血流。早产儿皮肤角质层薄更需警惕。特征为穿刺部位红肿化脓伴弛张热。需及时拔除感染导管,局部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同时静脉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覆盖耐药菌。

4、医源性因素

长期住院患儿因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增加感染风险。部分病例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关。表现为CRP显著升高、血小板进行性下降。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万古霉素或注射用替考拉宁等特殊级抗生素。

5、基础疾病诱发

先天性心脏病、胆道闭锁或恶性肿瘤患儿易继发败血症。肠道菌群移位、化疗后骨髓抑制均为高危因素。可能合并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除抗感染外,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异常。

患儿确诊后需绝对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易消化流质饮食。家长应密切监测体温、尿量及意识状态,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直至完全康复,预防复发。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