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0次阅读
心肺复苏一般需要持续进行30分钟,具体时间可能与患者反应、急救人员到达时间等因素有关。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主要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心肺复苏不应中断。若患者出现自主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接手,可停止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过程中需保持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心肺复苏越早开始,患者存活概率越高。心肺复苏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按压力度和频率。
心肺复苏后患者需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日常生活中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提高急救意识和能力。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有助于预防心脏骤停。
预防老年耳朵失聋可通过控制噪音暴露、管理慢性病、避免耳毒性药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听力检查等方式实现。老年耳朵失聋通常与年龄增长、遗传因素、噪声损伤、血管病变、耳部感染等因素有关。
1、控制噪音暴露
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环境会加速听力损伤,建议减少使用耳机时间,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在嘈杂场所如工地、演唱会时可佩戴防噪耳塞。避免长时间处于超过85分贝的环境,此类噪声暴露超过8小时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毛细胞损伤。日常家用电器如吹风机、榨汁机等也应保持适度使用距离。
2、管理慢性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可能导致耳蜗微循环障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耳蜗血管基底膜增厚会影响听觉功能。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血压波动过大会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并按医嘱用药,有助于降低听力损伤风险。
3、避免耳毒性药物
部分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耳毒性,使用时应严格遵医嘱。化疗药物顺铂也可能损伤耳蜗毛细胞,用药期间需监测听力。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发耳鸣,老年人群应避免超量服用。用药前应向医生说明听力状况,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4、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中应包含富含锌、镁的海产品及坚果,这些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耳蜗功能。吸烟会收缩耳部血管,减少内耳供血,建议戒烟。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但潜水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需谨慎。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听觉神经修复,避免熬夜导致的听力敏感度下降。
5、定期听力检查
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早期发现高频听力损失。出现耳鸣、耳闷胀感应及时就诊,这些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前兆。对于已有听力下降者,可考虑佩戴助听器延缓听觉退化进程。家族有耳聋病史者应提前至40岁开始筛查,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有助于评估风险。
日常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E的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有助于保护内耳感音细胞。进行耳部按摩时,用拇指和食指轻揉耳廓至微微发热,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用尖锐物品掏耳,洗头后及时擦干外耳道。若出现持续耳鸣或听力骤降,须立即到耳鼻喉科就诊,突发性耳聋在72小时内治疗效果最佳。保持乐观心态,长期精神紧张可能通过影响微循环加重听力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