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腹透患者出现真菌性腹膜炎需立即就医,治疗方式包括抗真菌药物调整、导管处理及营养支持。真菌性腹膜炎通常由念珠菌、曲霉菌等感染引起,表现为腹痛、透析液浑浊、发热等症状,需通过透析液培养确诊。
1. 抗真菌治疗
真菌性腹膜炎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注射液用于念珠菌感染,两性霉素B脂质体针对曲霉菌感染。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浓度,疗程通常持续2-4周。透析液需联合抗真菌药物灌洗,常用氟胞嘧啶注射液辅助治疗。
2. 导管处理
约半数患者需拔除腹膜透析导管以彻底清除感染灶,临时转为血液透析。拔管后若感染控制良好,可于4-6周后重新置管。导管出口处感染需每日用碘伏消毒,并外涂酮康唑乳膏预防真菌定植。
3. 透析方案调整
急性期应改为低容量频繁交换的透析模式,减少腹腔压力。透析液中可添加肝素钠注射液预防纤维蛋白堵塞,使用碳酸氢盐缓冲液维持酸碱平衡。交换操作需严格无菌,建议使用一次性连接系统。
4. 营养干预
高蛋白饮食每日每公斤体重需达1.2-1.5克,优先选择鸡蛋清、鳕鱼等优质蛋白。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摄入,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可口服整蛋白型肠内营养粉剂维持正氮平衡。
5. 并发症防治
密切监测电解质紊乱及腹腔粘连,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腹膜增厚。预防性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若出现败血症需联合注射用美罗培南控制细菌混合感染。
腹透患者日常应保持导管出口处干燥清洁,沐浴使用防水敷料保护。注意手卫生及环境消毒,避免接触霉变物品。透析液存放环境需干燥通风,温度控制在25℃以下。定期复查透析液常规及真菌涂片,出现腹痛或透出液异常及时就诊。饮食需煮熟煮透,避免生冷食物,每日记录超滤量及尿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