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1次阅读
颚口线虫病是由颚口线虫寄生引起的寄生虫病,早期表现为皮肤游走性红肿或皮下结节,进展期可能出现内脏移行症状如腹痛、咳嗽,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1、皮肤症状
颚口线虫幼虫在皮下移行时,可导致皮肤出现游走性红肿或条索状隆起,伴有瘙痒或疼痛。典型表现为红色蜿蜒状皮损,每日移动数厘米,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症状通常由生食或半生食含感染性幼虫的淡水鱼、蛙类引起,需通过活检发现虫体确诊。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伊维菌素片或甲苯咪唑咀嚼片驱虫,局部配合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炎症。
2、消化系统症状
幼虫侵入胃肠壁时可能引发间歇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偶见便血。成虫寄生胃部可导致慢性胃炎样症状,胃镜检查可见黏膜水肿或溃疡。此类症状多因幼虫穿透肠壁移行至肝脏或其他器官所致,需与普通胃肠炎鉴别。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保护胃肠黏膜,并配合吡喹酮片进行病原治疗。
3、呼吸系统症状
幼虫经血循环移行至肺部时,可能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表现,胸部X线可见短暂性浸润阴影。严重者可出现胸腔积液或气胸,易误诊为肺炎或肺结核。此类情况常见于幼虫在体内广泛移行阶段,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血清学检测。除驱虫治疗外,可短期使用氨溴索口服溶液缓解呼吸道症状。
4、神经系统症状
幼虫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最为危险,可表现为剧烈头痛、癫痫发作、肢体瘫痪甚至昏迷。脑脊液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MRI可能显示脑实质内隧道样病变。这种情况多因幼虫通过颈动脉进入脑部,需紧急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控制脑水肿,并采用阿苯达唑颗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5、眼部症状
幼虫移行至眼内时会引起眼睑肿胀、结膜充血、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或玻璃体混浊。严重者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甚至视网膜脱离,需与眼弓蛔虫病鉴别。治疗需在眼科医生监督下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抗炎,同时口服噻苯达唑片驱虫,必要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预防颚口线虫病需彻底煮熟淡水鱼、蛙类等食物,避免饮用生水。流行区居民应定期筛查,出现不明原因皮肤游走性红斑或内脏症状时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组织修复,康复后半年内避免再次接触疫源。患者排泄物需消毒处理,防止虫卵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