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IPV疫苗是指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导致肢体瘫痪等严重后遗症。IPV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
1、疫苗成分
IPV疫苗含有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2型和3型,采用甲醛灭活工艺制备。疫苗中不含活病毒,不会因接种导致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每剂疫苗含三种血清型的病毒抗原,可同时诱导针对不同型别的免疫保护。
2、接种程序
我国现行免疫程序规定,儿童需在2月龄、3月龄、4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IPV疫苗。基础免疫需完成3剂次接种,18月龄进行1剂加强免疫。早产儿需按实际出生月龄接种,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遵医嘱调整接种方案。
3、免疫机制
IPV疫苗通过肌肉注射途径接种,灭活病毒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后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这些抗体可阻止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预防瘫痪发生。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0%以上,免疫力可持续多年。
4、接种禁忌
对疫苗成分严重过敏者禁止接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应暂缓接种。患有未控制的癫痫或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需谨慎评估。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肌肉注射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采取加压止血措施。
5、注意事项
接种后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红肿、低热等轻微反应,通常2-3天自行缓解。极少数可能出现高热或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接种后30分钟内需留观,避免剧烈运动。免疫缺陷患者接种后需监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补充接种。
完成全程IPV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式,家长应按照免疫规划及时带儿童接种。接种后仍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脊髓灰质炎患者。若发现儿童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疫苗接种史。保持接种记录完整有助于医疗人员评估免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