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儿童持续发热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脱水、川崎病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监测体温并就医评估。
1. 病毒感染:幼儿急疹、流感等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表现为反复高热3-5天。家长需保持患儿水分摄入,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2. 细菌感染:中耳炎、肺炎等细菌感染会导致持续发热,可能伴随咳嗽或耳痛。需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或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3. 脱水:发热时水分蒸发加快,脱水可能加重体温调节异常。家长应每15分钟给予少量温水,观察尿量和口腔湿润度,必要时就医补液。
4. 川崎病:持续发热超过5天伴眼结膜充血、皮疹需警惕此病。该病需住院接受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延迟治疗可能损害冠状动脉。
发热期间建议保持室温24-26℃,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可配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若72小时未退热或出现嗜睡、抽搐需急诊处理。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可能由胆红素代谢不成熟、红细胞寿命短、肝酶活性不足、肠肝循环增加等原因引起。
1、胆红素代谢不成熟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
2、红细胞寿命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胆红素增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建议家长保持充足喂养,帮助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
3、肝酶活性不足新生儿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较低,影响胆红素结合转化。家长需注意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光疗。
4、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胆红素在肠道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次数,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多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会在出生后2周内自行消退,家长应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按医嘱定期随访,避免发展为病理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