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4次阅读
长期反流性食管炎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反流性食管炎通常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分泌过多、食管黏膜防御功能下降、胃排空延迟、肥胖等原因引起。
减少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避免巧克力、咖啡、酒精等可能诱发反流的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燕麦粥、蒸鱼、煮熟的蔬菜等,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进食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睡前3小时停止进食。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腹压增高的动作如弯腰、紧束腰带。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左侧卧位有助于减少夜间反流。戒烟限酒,避免穿紧身衣物,保持规律作息,减少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兰索拉唑肠溶片可抑制胃酸分泌,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片可减少胃酸量,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有助于加快胃排空。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凝胶可保护食管黏膜。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或内镜下缝合术。这些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增强食管下段屏障功能来减少反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术后仍需配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严重病例或并发症如Barrett食管患者,可考虑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手术通过重建胃食管交界处抗反流屏障来改善症状,术后多数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
长期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日常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记录饮食和症状日记有助于识别诱发因素。若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呕血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综合管理,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良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