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中医诊断耳痈的方法是什么样的

|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问题描述:
中医诊断耳痈的方法是什么样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王强
王强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中医诊断耳痈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局部症状与全身辨证进行判断。耳痈在中医属“耳疮”范畴,多因风热邪毒侵袭、肝胆湿热上蒸或脾虚湿蕴所致,诊断时需重点关注耳部红肿热痛、脓液性状及伴随症状。

1、望诊:

观察耳廓及外耳道有无红肿、溃烂、渗液。急性耳痈可见耳部皮肤焮红肿胀,外耳道有黄稠脓液;慢性耳痈多表现为耳道潮湿、分泌物清稀或结痂。舌象上,风热证舌红苔薄黄,湿热证舌红苔黄腻,脾虚证舌淡胖有齿痕。

2、闻诊:

辨别耳内分泌物气味。湿热证脓液气味腥臭,风热证脓液略带酸腐味,脾虚湿盛者分泌物多无显著异味。同时注意患者是否有口臭等全身症状。

3、问诊:

询问耳痛性质(胀痛、刺痛、跳痛)、病程长短、听力变化及全身症状。风热证多伴发热恶寒,湿热证常见口苦咽干,脾虚证多见食欲不振。需了解既往有无反复发作史、挖耳习惯或游泳史。

4、切诊:

触诊耳周淋巴结是否肿大压痛,脉象上风热证多见浮数脉,肝胆湿热证常见弦滑脉,脾虚湿困者多现濡缓脉。急性期耳部触痛明显,慢性期可有轻微压痛。

5、辨证分型:

根据四诊结果区分证型。风热袭耳证用银翘散加减,肝胆湿热证选龙胆泻肝汤,脾虚湿蕴证予参苓白术散。外治可选用金黄散调敷或黄连滴耳液,脓成未溃者配合刺血疗法。

日常应避免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急性期禁食辛辣发物。若耳痛加剧伴高热头痛,提示邪毒内陷,须及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反复发作者需调理体质,配合艾灸足三里等穴位增强正气。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鼻涕多是什么鼻炎

鼻涕多可能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药物性鼻炎等有关。过敏性鼻炎多由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刺激引起,急性鼻炎常与病毒感染有关,慢性鼻炎多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导致,萎缩性鼻炎与鼻黏膜萎缩有关,药物性鼻炎多因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引起。

1、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主要由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刺激鼻黏膜引起,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片等药物控制症状。建议患者远离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

2、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鼻塞、清水样或黏液性鼻涕、打喷嚏,可伴有低热。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患者需多饮水,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用力擤鼻。

3、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多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愈导致,表现为长期鼻塞、黏液性或脓性鼻涕,可伴有嗅觉减退。可遵医嘱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通窍鼻炎片等药物改善症状。患者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与鼻黏膜萎缩、纤毛功能减退有关,表现为鼻腔宽大、脓痂形成、恶臭及大量脓性鼻涕。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薄荷脑滴鼻液、生理盐水鼻腔冲洗、维生素A软胶囊等药物改善症状。患者需保持鼻腔清洁,避免干燥环境,戒烟酒。

5、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多因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导致鼻黏膜反跳性充血,表现为持续性鼻塞、黏液性鼻涕。需停用减充血剂,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生理盐水鼻腔冲洗、香菊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患者应避免滥用鼻用减充血剂,使用时间不宜超过7天。

鼻涕多的患者应注意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过敏原,室内保持适宜湿度。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受凉感冒。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自行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