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什么是出血性脑中风

|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问题描述:
什么是出血性脑中风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邵自强
邵自强 中日友好医院 主任医师

出血性脑中风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类。该病起病急骤,可能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肢体偏瘫或意识障碍。

1、病因机制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诱因,长期血压控制不良会导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性,血管壁脆性增加。脑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先天结构异常,可能在血流冲击下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β-淀粉样蛋白沉积使血管壁失去弹性。抗凝药物使用过量会干扰凝血功能,增加自发性出血概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源于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脑脊液腔隙。

2、典型症状

脑出血患者常突发喷射状呕吐伴剧烈头痛,出血部位对侧肢体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偏瘫,伴随面部肌肉下垂和言语含糊。大量出血时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或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特征为炸裂样头痛,颈项强直明显,部分患者出现畏光、癫痫发作。脑干出血可导致瞳孔针尖样缩小、呼吸节律紊乱等危重表现。

3、诊断方法

急诊头颅CT是首选检查,能立即显示高密度出血灶及血肿量,发病6小时内敏感度最高。CTA血管成像可明确动脉瘤或血管畸形位置,为手术提供定位。腰椎穿刺适用于CT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均匀血性脑脊液。MRI梯度回波序列对陈旧性微出血灶检出率高,有助于判断病因。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血管异常结构。

4、急救处理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头部抬高30度以降低颅内压。血压管理采用静脉用乌拉地尔或尼卡地平,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区间。甘露醇注射液或高渗盐水用于缓解脑水肿,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凝血功能异常者静脉给予维生素K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外科手术指征包括幕上血肿超过30ml、小脑血肿直径大于3cm,常用术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脑室引流术。

5、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床旁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预防关节挛缩,被动关节活动维持肌肉长度。吞咽障碍患者需进行吞咽造影评估,采用代偿性头位配合增稠剂进食。语言康复师指导失语症患者进行听理解、命名等针对性训练。高压氧治疗可改善缺血半暗带区域供氧,促进神经功能重塑。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片可用于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

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出院后需长期监测血压,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饮食采用低盐低脂配方,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上肢功能恢复通常晚于下肢。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脑血管畸形患者需随访DSA。家属应学习识别再出血征兆,如突发头痛加重或意识变化需立即就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耳软骨和肋骨鼻的差别

耳软骨和肋骨鼻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材料来源、适用人群、手术效果及恢复周期等方面。耳软骨适用于鼻尖塑形等精细调整,肋骨鼻适用于鼻梁抬高或严重塌陷修复。

一、材料来源

耳软骨取自耳甲腔或耳甲艇,具有天然弧度,质地柔软且弹性好,适合塑造自然鼻尖形态。肋骨鼻通常采用自体第6或第7肋软骨,材料充足且支撑力强,适合需要大量填充的鼻部重建手术。

二、适用人群

耳软骨适合鼻部基础较好、仅需局部修饰者,如鼻尖低平或轻度短鼻。肋骨鼻适合先天性鼻梁塌陷、严重鞍鼻畸形或多次修复手术失败者,对材料需求量大的复杂鼻整形。

三、手术效果

耳软骨塑形后触感柔软自然,但长期可能发生轻微吸收变形。肋骨鼻支撑结构稳定,塑形效果持久,但存在钙化变硬风险,触感较耳软骨偏硬。

四、恢复周期

耳软骨取材创伤小,术后3-5天可消肿,1个月基本恢复。肋骨鼻需开胸手术取材,恢复期较长,胸部切口需2-3周愈合,鼻部完全稳定需6个月以上。

五、并发症风险

耳软骨可能发生卷曲变形或吸收,感染概率较低。肋骨鼻可能出现胸廓畸形、气胸等严重风险,术后需密切观察呼吸功能,且雕刻不当易导致鼻梁歪斜。

术后需避免挤压鼻部,耳软骨取材者3个月内禁止侧卧压迫取骨耳,肋骨鼻患者应遵医嘱使用鼻夹板固定。饮食宜清淡,补充优质蛋白促进软骨愈合,定期复查评估移植软骨存活情况,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