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5次阅读
新生儿黄疸20毫克/分升属于病理性黄疸,可能由母乳性黄疸、溶血性疾病、胆道闭锁、遗传代谢病等原因引起,需通过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换血疗法、手术干预等方式处理。
1、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有关,表现为生后1周黄疸未消退。建议暂停母乳3天并监测胆红素,必要时配合蓝光治疗,药物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2、溶血性疾病:常见ABO或Rh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表现为黄疸进展快伴贫血。需紧急蓝光治疗,严重时采用丙种球蛋白或换血疗法,药物包括白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
3、胆道闭锁:因胆管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淤积,表现为陶土色粪便和肝脾肿大。需在生后60天内行葛西手术,术前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凝血功能。
4、遗传代谢病:如G6PD缺乏症可诱发溶血,表现为进食蚕豆后黄疸加重。需立即停止可疑食物摄入,蓝光治疗同时补充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酸中毒。
家长需每日记录黄疸范围变化,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若出现嗜睡或拒奶需立即就医。所有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新生儿奶癣可通过保湿护理、局部用药、调整喂养方式、控制环境湿度等方式消除。奶癣通常由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过敏反应、汗液刺激、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保湿护理使用无香料婴儿润肤霜每日多次涂抹患处,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避免使用碱性洗浴用品,洗澡水温控制在38℃以下,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局部用药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合并真菌感染时可使用抗真菌药膏如酮康唑乳膏。
3、调整喂养母乳喂养母亲需避免进食牛奶、鸡蛋等易致敏食物。配方奶喂养可尝试水解蛋白奶粉,每次喂奶后及时清洁口周残留奶液。
4、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温度22-24℃,湿度50%-60%。选择纯棉透气衣物,避免羊毛等粗糙面料直接接触皮肤。定期更换床单被套并使用防螨寝具。
家长需每日观察皮疹变化,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若皮疹持续加重或出现渗液结痂,应及时就诊儿科或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