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新生儿 >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头上有产瘤怎么办

| 1人回答 | 82次阅读

问题描述:
新生儿头上有产瘤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姚伟
姚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新生儿头上有产瘤可通过观察护理、热敷消肿、预防感染、就医检查、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产瘤通常由产道挤压、头皮血肿、毛细血管破裂、凝血功能异常、遗传性出血疾病等原因引起。

1、观察护理

产瘤多为分娩时头皮受挤压导致的局限性水肿,通常表现为头顶或枕部柔软肿块。家长需保持新生儿头部清洁干燥,避免局部受压,多数产瘤在出生后2-7天可自行吸收。无须特殊处理,但需每日检查肿块大小变化及皮肤颜色。

2、热敷消肿

对持续存在的较小血肿,家长可用40℃左右温毛巾每日热敷2-3次,每次5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肿吸收。操作时动作需轻柔,发现皮肤发红或新生儿哭闹应立即停止。禁止用力揉搓或穿刺肿块。

3、预防感染

若产瘤表面出现皮肤破损,家长需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合并头皮血肿时可能伴随轻度黄疸,需加强母乳喂养促进胆红素代谢。观察是否出现发热、肿块增大等感染征象,发现异常需立即就医。

4、就医检查

当产瘤直径超过5厘米、持续2周未消退或伴有呕吐、嗜睡等症状时,需就医进行头颅B超检查排除颅骨骨折或颅内出血。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血肿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输注维生素K1注射液改善凝血功能。

5、手术治疗

巨大血肿合并感染或压迫症状时,医生可能行血肿穿刺抽吸术或切开引流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导致的顽固性血肿,需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术后需使用头孢呋辛酯颗粒预防感染,并定期复查超声评估恢复情况。

家长应每日测量记录产瘤大小变化,哺乳时避免压迫肿块部位。保持室温24-26℃减少新生儿烦躁哭闹,选择柔软透气材质的帽子保护头部。产后42天复查时需重点评估产瘤吸收情况,若发现肿块钙化或持续增大,需进一步做CT检查排除其他病变。哺乳期母亲应补充足量维生素K,可通过进食菠菜、西蓝花等深绿色蔬菜帮助改善新生儿凝血功能。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新生儿洗澡操作流程

新生儿洗澡操作流程包括准备物品、调节水温、清洗身体、擦干保湿、观察皮肤等步骤。洗澡时需注意安全与卫生,确保宝宝舒适与健康。 1、准备物品:准备好洗澡所需物品,包括婴儿浴盆、温水、婴儿专用沐浴露、柔软毛巾、干净衣物、尿布等。确保所有物品干净卫生,避免使用刺激性产品。浴盆内放入适量温水,水温控制在37℃左右,可用水温计或手肘测试水温。 2、调节水温:将宝宝抱入浴盆前,再次确认水温适宜。水温过高可能导致烫伤,过低则可能让宝宝着凉。洗澡过程中,可用手轻轻托住宝宝的头部和颈部,避免滑落或呛水。洗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避免宝宝长时间浸泡在水中。 3、清洗身体:用温水轻轻湿润宝宝的身体,从头部开始,逐步清洗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和臀部。使用婴儿专用沐浴露时,取少量在手心揉搓起泡,轻柔涂抹在宝宝皮肤上,避免直接接触眼睛和耳朵。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摩擦。 4、擦干保湿:洗澡结束后,迅速用柔软的毛巾将宝宝包裹,轻轻擦干身体,特别是皮肤皱褶处。擦干后,可涂抹婴儿专用保湿霜,帮助锁住水分,预防皮肤干燥。注意保持室温适宜,避免宝宝着凉。 5、观察皮肤:洗澡后观察宝宝的皮肤状态,检查是否有红肿、皮疹、干燥或其他异常情况。若发现皮肤问题,及时咨询定期洗澡有助于保持宝宝皮肤清洁,但频率不宜过高,通常每周2-3次即可。 新生儿洗澡后,可适当进行抚触按摩,促进宝宝身体发育和亲子互动。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持宝宝皮肤清洁与湿润,选择温和的洗护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成分。适当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为宝宝营造舒适的成长环境。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