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4次阅读
猩红热患者的血常规特点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等。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
猩红热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通常超过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可能与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有关。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也是常见表现,反映体内存在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但并非特异性表现。血常规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凭血常规确诊猩红热。
猩红热患者确诊后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食物。患者使用的餐具、毛巾等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猩红热具有较强传染性,患者需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且咽拭子培养阴性。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恢复期患者需注意监测尿常规和心电图,警惕肾炎、风湿热等并发症的发生。
狂犬病暴露3级是指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皮肤破损且唾液污染伤口,属于最高风险等级,需立即处理。
狂犬病暴露分级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3级暴露指皮肤被穿透性咬伤或抓伤,或黏膜破损处被动物舔舐,或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动物唾液。此时狂犬病病毒可能通过神经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发病后致死率接近100%。3级暴露后需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彻底清除病毒,随后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能中和伤口局部病毒,疫苗则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预防发病。即使轻微伤口也可能导致感染,不能因伤口小忽视处理。暴露后处置越早效果越好,超过24小时仍建议接种。
狂犬病暴露后需全程接种5针疫苗,分别在第0、3、7、14、28天各接种1剂。接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饮酒,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若出现发热、伤口红肿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所有哺乳动物都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犬、猫、蝙蝠是常见传染源。与野生动物接触后即使无明显伤口也建议咨询医生。预防狂犬病还需定期为宠物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流浪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