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8次阅读
小儿麻痹症后遗症通常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肌腱转移术、关节融合术、截骨矫形术、肢体延长术、脊柱侧弯矫正术等。具体手术方案需根据患者肌肉力量失衡程度、关节畸形类型及骨骼发育情况综合评估。
1、肌腱转移术
适用于肌肉力量分布不均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通过将功能正常的肌腱转移至瘫痪肌肉附着点,重建动力平衡。术后需配合支具固定4-6周,逐步进行肌力训练。该术式可改善踝关节下垂、膝关节反张等畸形。
2、关节融合术
针对严重关节不稳或疼痛性关节炎。通过手术使关节骨性融合在功能位,常见于足部三关节或踝关节融合。术后石膏固定8-12周直至骨愈合。需注意融合角度需保留基本行走功能,可能影响跑跳等动作。
3、截骨矫形术
适用于长骨成角畸形超过30度的病例。通过楔形截骨矫正下肢力线,配合内固定维持位置。术后需避免负重3个月,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愈合情况。该手术能显著改善步态异常,但可能需二次取出内固定物。
4、肢体延长术
解决双下肢长度差异超过3厘米的病例。采用外固定架逐步牵引延长,每日调节0.5-1毫米。治疗周期需6-12个月,期间需严格预防针道感染。术后可能伴随肌肉僵硬,需持续康复训练。
5、脊柱侧弯矫正术
针对Cobb角超过40度的进行性脊柱侧弯。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矫形,必要时联合胸廓成形术。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密切监测神经功能。该手术可预防心肺功能恶化,但可能影响脊柱活动度。
术后康复需制定个性化方案,结合物理治疗改善肌肉协调性,使用矫形器维持矫正效果,定期评估步态变化。营养方面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促进骨骼愈合,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肌力恢复情况,根据功能进展调整训练强度。心理疏导有助于患者适应身体变化,家长应鼓励参与社交活动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