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白内障可能由年龄增长、紫外线辐射、糖尿病、眼部外伤、遗传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视力模糊、畏光、复视等症状。白内障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的透明性下降,可通过手术置换人工晶体治疗。
1、年龄增长
晶状体随年龄增长逐渐硬化浑浊,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这与晶状体抗氧化能力下降、代谢废物堆积有关。早期可通过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延缓进展,晚期需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2、紫外线辐射
长期暴露于强烈阳光会加速晶状体蛋白氧化。高原地区、户外工作者更易发病。预防需佩戴UV400防护镜片,已形成的浑浊可使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延缓发展,但最终仍需手术干预。
3、糖尿病
血糖过高会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发糖性白内障。患者常伴有视物变形、血糖波动大等症状。控制血糖是根本措施,可联合使用苄达赖氨酸滴眼液,成熟期需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4、眼部外伤
眼球穿透伤或钝挫伤可直接损伤晶状体囊膜,导致创伤性白内障。可能伴随虹膜粘连、青光眼等并发症。急性期需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稳定后考虑二期晶体摘除。
5、遗传因素
先天性白内障多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患儿出生即表现为白瞳症。可能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全身异常。需在3岁前完成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需长期进行弱视训练。
预防白内障需避免强光直射眼睛,户外活动佩戴墨镜;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定期检查眼底;避免眼部外伤,从事高风险作业时做好防护;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视力检查。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深绿色蔬菜,适量补充锌、硒等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晶状体健康。若出现持续视力下降、夜间视物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裂隙灯检查。